收藏本页 | 设为主页 | 随便看看 | 手机版
普通会员

笑里藏刀

中外玩具(wanjutoy.com)批发网是全球玩具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立足...

产品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谁是补刀者?
新闻中心
谁是补刀者?
发布时间:2021-01-17        浏览次数:143        返回列表
 让罗某“社会性死亡”的梁颖,在事件反转之后,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网络暴力;污蔑老师体罚孩子致吐血的家长,在事件澄清之后也受到了网友谩骂;“清华学姐”在道歉之后,受到网友关于身材、长相和分数的抨击……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结合数起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大致路径:爆料者挑起话题——“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好事之徒”煽动舆论——网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现反转——爆料者遭遇舆论反噬——舆论泛化谩骂——社会撕裂加剧。
 
2018年,四川德阳的女医生因为与两个未成年人发生冲突遭到“人肉搜索”,后服药自杀。从事发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时间。在她去世之后,曾经对她“人肉搜索”和攻击的人,开始转头去攻击两个未成年人。一个人的言语不至于杀人,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当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开始爱你。”近段时间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的这句话,文字看起来极其简单,却杀伤力十足,透露着冰冷与恶毒。转发扩散、声援“弱者”看似是维护正义,但在真相不明、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所有以伸张正义之名让无辜者蒙冤的言行,都无异于推了一把悬崖边上的人。
 
可见,“社会性死亡”事件背后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之所以属于暴力,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的伤害是无差别的。最初的受害者首当其冲,曾经的施暴者也同样难以幸免,他们身边的亲友也会被“连坐”“示众”。舆论批评的泛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放大舆论的负面效应,进而撕裂社会。
 
这当然不是拒绝围观和发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舆论的力量扩大影响以达到自己的合法诉求,本身没有问题。必须承认,如果没有舆论的关注和推动,“呼格案”“张玉环案”等不会迎来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转,陈春秀、王丽丽等“被冒名顶替”不会那么快受到有关部门重视。正是因为舆论围观的力量,才能让很多事件有机会进入公共空间讨论,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理性的围观和发声,是对社会不公的矫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罔顾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急于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宣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噪音。至于网络空间会不会因为这些言论变成“黑暗森林”,当事者会不会成为受害者,其他人会不会被“株连”,几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与围观者都不应成为这种“噪音”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事关网络空间的清朗,事关社会文明的进步,事关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过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就要承担相应后果、付出法律代价。
 
构建一个理性对话的互联网舆论氛围,极其重要,极其紧迫。如果说爆料者是操刀人,那么有必要追问,谁是补刀者?


                                                                



假道伐虢

借尸还魂

偷梁换柱

上屋抽梯

反客为主

远交近攻

空城计

欲擒故纵

假痴不癫

树上开花

隔岸观火

指桑骂槐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笑里藏刀

反间计

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

关门捉贼

擒贼擒王

调虎离山

抛砖引玉

金蝉脱壳

围魏救赵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

暗渡陈仓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借刀杀人

瞒天过海

釜底抽薪

美人计

苦肉计

连环计

走为上